玉龍納西族自治縣石鼓鎮(zhèn)仁和村委會石支村,是普米族聚居最密集的一個傳統(tǒng)村落。
在石支村采訪,只見石支村四面環(huán)山、松林環(huán)抱,居民的住房錯落有序地坐落在緩坡地帶,房前屋后分布著不少枝葉茂盛的核桃樹,與彎彎曲曲的層層梯田構成了一幅美麗的普米山寨畫卷。
來到石支村,仿佛來到了世外桃源。記者了解到,石支村西面背靠“石楂宮”,右面是陰山,左邊是陽山,正對著的東面是雞冠山,石支村上下兩個村民小組、118戶、450多普米族群眾,就居住在4座山中間的緩坡地帶。“石楂宮”是普米話,意思是“生長梅子的地方”?!笆珜m”“羅門宮”“老虎巖”等丹霞地貌自然風光奇特秀麗。
“石支”是普米話的音譯,翻譯成漢語是“來到這個地方”的意思。據(jù)史料記載,石支村形成于清代,主要因為游牧民族遷徙而形成。
“石支村的普米族群眾,歷來十分重視保護水源、樹木,就連田里的一棵樹大家都舍不得砍掉。”陪同采訪的仁和村委會主任楊浩介紹,石支村普米族群眾的住房,原來為木楞子房,現(xiàn)在基本改造成為石頭墻瓦房,這除了石支村遍地都是石頭為建房提供了取之不盡的建筑材料以外,或許還與普米族群眾崇善自然、保護環(huán)境有關。
對村史有一定研究的村民和順龍介紹,石支村是石支河的發(fā)源地,在村子四周的山坡上,有大大小小的水源點六七十個,村民把這些水源點叫做“龍?zhí)丁?。每年大年初一到正月十五,村民都要到水源地燒青香、拜龍王,祈求來年風調雨順,五谷豐登。
普米族的母語、民族文化在石支村得到完整保留,其中的鍋莊、民歌、羊頭琴、口弦等民族歌舞樂獨具風格,普米族的黃酒更是聲名遠揚。
石支村綺麗多姿的自然風光和別具一格的民族風情文化,具有很高的生態(tài)旅游開發(fā)價值。目前,普米族文化保護和傳承,已經被文化部列入“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試點工程”之一,并在文化部“土風計劃”民族文化傳承模式的引導下,啟動石支普米族文化傳習小組。
來源:中國網(wǎng)